老夫老妻離婚潮 關鍵10年是婚姻瓶頸
台灣離婚率在世界名列前茅,常見離婚原因是「個性不合」,愛的初衷是怎麼變成決裂的導火線?
知名作家、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從事婚姻治療多年,據她觀察,夫妻關係並不是經過長年磨合,就一定會愈來愈好,反而結婚愈久的愈難治療。
台灣每年大約有5萬多對夫妻離婚,其中大約40%是結婚10到20年的老夫老妻。
鄧惠文指出,今年1月中研院公布台灣社會家庭文化變遷研究顯示,台灣社會對於家庭的觀念在1984年到2015年間發生很大的變化。
1990年時,近60%民眾認為應該和公婆同住,2015年只剩下27%;1984年,只有11%民眾認同個性不合是正當離婚理由,89%民眾認為,沒有外遇、惡習、虐待,就不該任性離婚,但到了2015年,超過60%認為個性不合構成離婚理由。
鄧惠文說,很多人戀愛是因為欣賞對方具備自己缺乏的特質,但結婚多年後,特質上的互補卻常常發展成一種互相折磨的「投射性認同」。
鄧惠文舉了一個教科書的經典例子,一位非常理性、學院派的教授,娶了感性、表達能力強的太太,後來婚姻出了問題,是哪裡出了錯?
鄧惠文分析,可能這位丈夫就像大多數男性一樣,對於處理自己的情感,是壓抑而且不熟悉的,他選擇情感豐沛的女性,是因為嚮往對方能夠展現自己所沒有的一面。
但時間久了,丈夫會不經意流露長久以來對於感性特質的貶抑,太太會感覺先生有時候利用她獲得溝通的方便、愉快的話題,卻又在某時攻擊她不理性,貶抑她的情緒。
該怎麼調整關係中的投射性認同,讓關係不致破裂?鄧惠文說,和伴侶長期相處的經驗是構成「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的重要元素,如果投射性認同在是雙方都可覺察和承受的範圍內,投射的不是憎恨或怨懟,而是具共識的期許或目標,雙方都能獲得成就感,關係就能長長久久,愈愛愈有智慧。
知名作家、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從事婚姻治療多年,據她觀察,夫妻關係並不是經過長年磨合,就一定會愈來愈好,反而結婚愈久的愈難治療。
台灣每年大約有5萬多對夫妻離婚,其中大約40%是結婚10到20年的老夫老妻。
鄧惠文指出,今年1月中研院公布台灣社會家庭文化變遷研究顯示,台灣社會對於家庭的觀念在1984年到2015年間發生很大的變化。
1990年時,近60%民眾認為應該和公婆同住,2015年只剩下27%;1984年,只有11%民眾認同個性不合是正當離婚理由,89%民眾認為,沒有外遇、惡習、虐待,就不該任性離婚,但到了2015年,超過60%認為個性不合構成離婚理由。
鄧惠文說,很多人戀愛是因為欣賞對方具備自己缺乏的特質,但結婚多年後,特質上的互補卻常常發展成一種互相折磨的「投射性認同」。
鄧惠文舉了一個教科書的經典例子,一位非常理性、學院派的教授,娶了感性、表達能力強的太太,後來婚姻出了問題,是哪裡出了錯?
鄧惠文分析,可能這位丈夫就像大多數男性一樣,對於處理自己的情感,是壓抑而且不熟悉的,他選擇情感豐沛的女性,是因為嚮往對方能夠展現自己所沒有的一面。
但時間久了,丈夫會不經意流露長久以來對於感性特質的貶抑,太太會感覺先生有時候利用她獲得溝通的方便、愉快的話題,卻又在某時攻擊她不理性,貶抑她的情緒。
該怎麼調整關係中的投射性認同,讓關係不致破裂?鄧惠文說,和伴侶長期相處的經驗是構成「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的重要元素,如果投射性認同在是雙方都可覺察和承受的範圍內,投射的不是憎恨或怨懟,而是具共識的期許或目標,雙方都能獲得成就感,關係就能長長久久,愈愛愈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