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很幸福,為什麼依然會外遇?從科學角度來解釋

一篇來自1985年的調查報告就曾顯示,外遇的人當中,56%的男人和34%的女人評價自己的婚姻「很幸福」或「十分幸福」。

如果婚姻幸福,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去冒險外遇呢?婚姻、子女、社會地位、財務自由和身體健康等等,都是外遇時極有可能成為代價統統失去。

人類學家海倫·費舍爾指出,外遇之所以在世上頻發且頑固,背後很可能有生物學原理支撐。

人類外遇的天性很可能是在漫長的史前時期形成的

從進化論的角度出發,外遇是一種能帶來下一代基因多樣性的適應性機制。

對此,她舉了一個非常通俗的例子,比如有一個女人和她的丈夫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成了心理學家,另一個成了詩人,然後她和另一個男人有了第三個孩子,這個孩子成了一個科技精英、億萬富翁,這便是外遇帶來的一種結果,這個女人為自己創造了基因的多樣性。

這是一種原始傾向。

腦系統的包容性

人類進化出了三種引導求偶和繁衍的基本腦系統:一種控制性欲,一種掌管浪漫愛情的感受,另一種掌管深深依戀的情緒。

可是這三種腦系統之間的關聯度並不總是很高。

因此,一個人在對他的伴侶表達深沉的愛慕時,還會對另一個人產生強烈的浪漫愛情,同時,他還可能對更多的物件萌發性衝動。

換句話說,「腳踏幾條船」的情緒組合,在生物學上是可行的。

這三類神經系統之間相對的生物獨立性使人能夠在行使一夫一妻制的同時,偷偷摸摸地搞外遇。

我們的腦結構對外遇行為很是包容。

「外遇基因」的存在促使外遇

由生物學家賈斯汀·加西亞和同事在最近共同發起的一項覆蓋181名年輕男女的研究顯示,多巴胺系統內的特定基因與以一夜情為主的高頻率未婚性行為,以及高頻率性外遇之間存在直接關聯。

喜新厭舊的本能

從生物學角度講,人類有「見新人更快樂」的生理基礎。

生物領域用「柯立芝效應」來描述這一現象:每一種雄性哺乳動物都會對單一的異性性伴侶感到乏味,當新的異性引入時,該雄性動物才會繼續表現出高昂的性衝動。

躁動的荷爾蒙

後葉催產作為一種「戀愛激素」,奠定了人們愛慕、信任和對伴侶長期忠誠的物質基礎。

波恩大學的科學家赫爾曼經研究證明,後葉催產素可以使有伴侶的男性傾向於與其他女性保持距離。

人體的後葉催產素是相對穩定的,伴侶間的牽手、擁抱、性愛和其它日常的親密接觸,都會促進後葉催產素的分泌。

神經內分泌學發現,男女愛情,是由大腦中的3種化學物質:多巴胺、苯乙胺和後葉催產素激發出來的。

當男女初次產生愛情時,這3種化學物質同時迸射而出。

然而,一旦體內的後葉催產素等激素水平消退,就會通過另尋新歡再次獲得刺激源,從而享受激素高分泌帶來的極度愉悅興奮。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花心、喜新厭舊的人。

體內激素影響

除了後葉催產素,男性自身的睪丸激素水平也能影響到「外遇」。

經研究表明,睪丸激素水平高的男性離婚的可能性比睪丸激素水平低的男性高,同時外遇的可能性也較高。

科學家認為,可能是因為低水平的睪丸激素讓男性更容易與人合作。

擁有低水平睪丸激素的男人,比睪丸激素水平高的男人更容易致力於家庭生活。

當我把這些觀點轉述給一位正愧疚於外遇的朋友時,他表現出的釋然就好像自己已經被科學赦免。

於是,我不得不提醒他,海倫·費舍爾並不認為他的妻子會因此原諒他。

事實上,我們生來就不容易原諒外遇,費舍爾說,因為數百萬年前我們就是嫉妒的動物。

97%的哺乳動物是群居生活的,它們不會配對成一個「家庭」去撫養自己的孩子,但人類會。

隨著配對或伴侶關係的發展,人類發展了許多大腦系統來維持這種夥伴關係,其中之一就是嫉妒。

我們是嫉妒的物種。

我們不會輕易分享。

也正是因為如此,人們在外遇時往往會撒謊,他們不會告訴伴侶實情,因為那樣會引發嫉妒,以及其他問題。

再者,生物學原理本身也並非在為外遇者開脫。

「我們不是DNA的傀儡。」

費舍爾提醒我們,一個人會成為怎樣的人,40%由基因決定,但剩下的60%是由文化環境等因素共同構建的。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也應該對自己的生活做出選擇,與自己做頑強的抗爭。

外遇是本能,忠誠是選擇